本帖最后由 靈魂被禁 于 11-19 15:15 編輯
經過3年的研究,臺灣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進入男性體內會抑制睪固酮分泌,造成睪丸功能低下,研究建議男性應減少食用塑膠包裝食物,還應減少用塑料袋、塑膠杯外帶熱食或飲料,以降低塑化劑攝取量。
9.jpg (36.54 KB, 下載次數: 19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19 15:13 上傳
2011年,臺灣地區爆發大規模食品添加塑化劑超標事件,對臺灣食品業及出口產生沖擊。波及范圍涵蓋幼兒感冒糖漿、臺北知名夜市小吃,運動飲料、果汁、茶飲等,當時查證全臺可能受污染的產品超過500項,堪稱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
臺灣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及其研究團隊,16日發表“塑化劑與男性不育癥”研究,該論文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研究結果發現,不育癥成年男性體內塑化劑濃度約為對照組男性的1至2倍,當體內塑化劑濃度愈高時,INSL3愈低,體內睪固酮及游離睪固酮也跟著降低,睪丸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據分析,成年男性塑化劑的主要來源,可能有塑料袋及保鮮膜包裝的冷熱食、塑膠及泡沫塑料杯冷飲、塑料瓶裝運動飲料及茶類。研究發現病例組的每日攝取量都高于對照組成年男性;攝取量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相對較高。
10.jpg (31.31 KB, 下載次數: 2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19 15:13 上傳
李俊璋還表示,塑化劑是一種定香劑,香味愈濃的產品含量可能愈高,建議盡量少用。不育癥男性使用的個人衛生用品,包括沐浴乳、洗發乳、洗面乳、刮胡膏及香水等的使用量較高,而使用量較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較高。
什么是“塑化劑”?塑化劑,是一種化工業用塑料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后可讓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屬于工業添加劑。
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生活中的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除了塑膠容器、餐具、日用品、玩具外,連保鮮膜都可能含有塑化劑。
很多不正規廠家在生產塑膠用品、裝潢材料、洗發水或是化妝品等,為了降低成本,未嚴格按照規定添加或使用鄰苯二甲酸酯,所以其生產出的產品很可能含有過量的鄰苯二甲酸酯。
塑化劑的危害有多大?
長期、大量攝入塑化劑損害男性生殖能力
塑化劑的急性毒性較低,但某些塑化劑,如:DEHP、DINP等的結構類似荷爾蒙,被稱為"環境荷爾蒙",動物實驗發現長期大量攝入會產生內分泌干擾作用,造成生殖和發育障礙,并能誘發動物肝癌。兩者也會干擾雄激素合成,增加男性體內雌激素的含量,從而影響男性精子的質量,主要表現為:降低精液密度、精子活率及活力水平。
會促使女孩性早熟,讓子宮肌瘤、乳房腫瘤變大
由于塑化劑具有雌激素作用,不僅會刺激子宮,讓子宮肌瘤變大,也會使子宮內膜變厚,同時會刺激乳房組織,讓乳房腫瘤變大。塑化劑等環境類激素進入女童的體內,相當于過量的雌激素誘導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現,就是形成性早熟。
可能造成兒童性別錯亂
專家稱,目前醫學界證實,DEHP會對兒童的內分泌和生殖系統的發育有潛在的危害,尤其是可能造成兒童性別紊亂,比如性別特征不明顯,男孩的喉結不突出等問題。
造成基因毒性傷害人類基因
臺師大研究團隊更發現,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會連帶"受傷",而且受損后,還可能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目前雖無法證實塑化劑對人類是否致癌,但對動物明確會產生癌變反應,因此也要當心。
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攝入量”
通常情況下,由于進入體內的DEHP和DIN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可以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其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它的攝入量。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增塑劑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風險可以忽略。
11.jpg (31.38 KB, 下載次數: 20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19 15:13 上傳
如何遠離塑化劑?1、支持無添加,多吃"真"食物。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稱或者含有5種以上添加物,那就不要吃了。
2、不要迷戀低價食品。如果某些食品的價格大幅低于同類產品時,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貓膩",利用添加物來降低材料質量,節約成本。
3.少吃動物性脂肪。許多有毒化學物質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所以少吃動物性脂肪,如奶油、牛肉、羊肉等,可以大幅降低人體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的幾率。
4.經常洗手。臺灣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發現,因受環境荷爾蒙影響而導致性早熟的女孩,如果在飯前堅持經常洗手,那么攝入的塑化劑DEHP量就會大為降低。
5.避免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盛放食物。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動物學博士柯爾朋建議,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最好使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料產品號稱適用于微波爐,但某些化學物質還是有可能會滲透出,特別是兒童、孕婦更要避免使用。
6.重視排毒方法。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韓柏檉提倡,飲食中要堅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則,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劑、色素和香料。在烹調食品前,可先將食材過水或用熱水燙一下,能有效減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另外,堅持多運動多流汗,也可排出體內毒素。
7.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選擇健康的食物,例如不買、不喝含糖的飲料,或者讓孩子參與到選擇食物、烹調食物以及飯后收拾的過程中,從小培養起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