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通訊員 羅俊 安徽日報記者 黃永禮 393萬元、163萬元,這兩個數字分別是花橋鎮去年的村均經營性收入和收益,兩項指標均居蕪湖市灣沚區首位。 領富共富路上,花橋鎮黨委把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加強全域謀劃,找準振興路徑,因地制宜做優特色農業、做實項目支撐、做強共富工廠、做活農旅產業,跑出了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 做強“主引擎” 提升“造血”能力 “今年光靠種植、售賣草莓一項,我們村就實現了增加收入25萬元、收益10萬元。”說起今年的發展,花橋鎮九十殿村黨總支書記史先亮充滿信心。早前,村里收入來源很單一。依托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九十殿村建設10畝連棟大棚,種植蔬菜、草莓等農作物,邀請專業人員指導、設計禮盒包裝,走精品銷售模式,帶動農產品種植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立足農林水地等資源,花橋鎮因村制宜、發揮優勢,做強帶動發展的“主引擎”,實現從應急式“輸血”向可持續“造血”轉變。 純圩區的咸定村,有水面5000畝,其中村集體水面2000畝。村里堅定走發展水產養殖路子,通過扶持發展水面養殖業,直接承包水面等方式,推動第一產業發展。積極招商引資盤活舊村部閑置房,引進水產品初加工企業,投資入股與企業聯營,實行“保底+分紅”收益模式,解決了200多名村民就業。2023年,咸定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收益突破600萬元,為村民分紅130余萬元。 農旅融合,林區變景區的復興村,用“桃文化”引領“桃產業”發展,全村桃類種植面積近5000畝,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鮮桃采摘季活動,每年吸引游客3萬多名。2023年,村合作社銷售鮮桃3萬多公斤,村集體增收27萬余元,帶動種植戶收入超100萬元。 據介紹,通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全鎮已成功推出花橋羊糕、復興油桃、五四螃蟹、九十殿草莓等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注入“源動力” 用好項目帶動 去年9月,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灣沚區舉行。豐收節舉辦地的“鳩茲灣共富鄉村”,就位于花橋鎮橫崗社區。 借助豐收節舉辦契機,橫崗社區以“鳩茲灣共富鄉村”項目為依托,與企業深度合作,發展綠色農業、鄉村市集、休閑民宿、研學團建等相關產業,搭建鄉村建設運營平臺,整合盤活閑置土地和房屋等資源,實現企業投資與當地居民互利共贏。 “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花橋鎮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重大項目推進中的保障作用,先后推進了楚王城航空飛行營地等區重點項目在花橋鎮落地。 永興村以楚王城航空飛行營地項目為依托,抓住低空經濟發展機遇,積極對接企業,承接物業、保潔、保安等配套服務業務,帶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借助鎮內千年道觀九十殿大廟、戰國時期的楚王城遺址等獨特文化優勢,花橋鎮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持續舉辦的九十殿廟會文化周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廟會文化。活動期間,單日最高游客量達9萬人次,在豐富群眾休閑文化活動同時,每次也能為村民帶來10多萬元的收益。 鍛造“強磁場” 探索“抱團”發展 一花不是春,獨木不成林。面對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村收入來源單一等情況,去年底,花橋鎮成立“鳩茲花開”強村公司,推動建立“屬地村+強村公司”共富聯盟,以投資入股、聯合經營等形式,建立共富資金池,升級市場化運營平臺,打破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單兵作戰局面。 依托“中國托盤第一鎮”的產業聚集優勢,花橋鎮投資近4000萬元,建設2萬平方米工業標準化廠房,招引企業,通過公開招租等方式,獲得租金等收益。依托鳩茲灣、航空飛行營地等鎮重大項目,花橋鎮通過市場化運營,聚力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在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通過與第三方聯營等方式,對接產業發展項目,大力拓展主營業務。利用好與供銷社成立的鳩茲灣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整合特色農產品,實現實質運營。”花橋鎮黨委負責人介紹,通過以強帶弱、“抱團”發展,選準選好產業,讓集體經濟強起來,帶動村民走好共同富裕路。 轉載自5月30日《安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