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短板之一是績效評價不力,對教師評價‘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今天(4月7日),教育部舉行的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首發新聞發布會現場,一進入記者提問環節,第一個問題便頗有些“火藥味兒”。 “全世界高等教育都存在如何解決科研和教學的矛盾問題,大學第一職能是人才培養,如果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就沒有完成使命!”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主發布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對問題絲毫不回避,他認為,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盡管教師有研究水平才能反哺教學,但不能用科研實力代替教學評價。 針對有媒體提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和專業關聯度不高,是否源自專業設置滯后于社會需求的問題,吳巖直言,專業設置滯后問題在全球十分普遍,但專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專業改革、優化結構勢在必行。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基本專業評價要兜住底線,目前教育部在做專業設置的國家質量標準,希望使全國80%的專業能達到國家標準這個最低標準;同時要著眼世界,“如果有一半專業能達到‘國際實質等效’標準,就能和國際接軌”。 “‘中國制造2025’對中國工程教育提出新要求,那么要支撐中國制造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工程教育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有記者提問。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表示,工科畢業生的能力短板不容忽視,要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要有相應支撐。除了大學深化人才培養改革,還要深化校企融合,企業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包括有組織、有經費保障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職后培養。 吳巖也表示,中國工程教育的主要短板是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偏弱,工程教育職業道德操守方面明顯偏弱,這是今后要解決的重要方向,但工程教育不能由高校自身包打天下,要主動“回歸”工程,校企合作育人。 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成為發布會現場的另一個熱點。 在回答關于新建本科院校與教育公平的問題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坦言,新建本科院校布局主要在非省會城市,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區域布局趨向合理。促進公平的前提是發展,數量增加是基礎。新建本科院校的這種區域布局,使學校面向基層、偏遠和貧困地區招生的數量顯著增加,對促進教育公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建“雙一流”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與世界名校的差距在哪里,怎么建設一流大學,是當前大家尤為關切的問題。鐘秉林表示,我國高等教育長足發展,現在要內涵建設、優化結構。辦好高等教育沒有錢不行,但學校優良的傳統、校風學風的形成,必須長期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用錢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