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菊黃蟹美,正是對著海鮮大快朵頤的好日子。不過,吃海鮮其實是個“技術活”,選購時既要會挑又要防宰,吃時還要掂量著自身的體質,別讓過敏鉆了空子,讓痛風掃了興。
高發期吃海帶也會過敏
食物過敏每天都會發生,10月份以來“嫌疑”最大的就是海鮮了。對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專家張正勇來說,最近半個月的工作量始終降不下來。“過敏的人多,一上午看了15個還不止,大多是吃蝦蟹鬧的。”
600_d3e5b53f1a16a01321052650b5bb7e54.jpg (93.84 KB, 下載次數: 28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4 09:42 上傳
張醫生說,“十一”結束后,就陸續接診了不少海鮮過敏的患者,突出表現是蕁麻疹。有的是長假在海島吃的,有的是在本市的大排檔吃的。“海里帶殼的東西,都可能導致過敏,對部分易感人群來說,如果正好處在高發期,海帶都能引發皮疹。”
那么,提前服用過敏藥是否有用呢?“我們不建議這樣做。”張醫生解釋說,海鮮過敏是因其富含大量異種蛋白,而不同的海產品所含蛋白和引起過敏的機理不盡相同,服藥沒辦法做到百分百阻斷,而且藥效時間有限。對于過敏癥狀較重,如胸悶和呼吸困難的人群來說,需要切斷過敏原,單靠藥物不能預防。“有過敏史的市民,管住嘴很重要。如果出現皮膚、眼睛發癢的癥狀,要及時停止食用,就醫治療。”
52db7ebdc54e2eea.jpg (129.66 KB, 下載次數: 27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4 09:42 上傳
另外,海鮮加啤酒還有“痛風套餐”一說。市一院骨科的吳家明醫生說,某些魚類、貝類以及蝦蟹中含有較多高嘌呤,大量飲酒會加速其分解,誘發痛風。40-60歲的中老年男性尤其需要注意,蟹、蝦少吃,吃時多喝水,火鍋、燒烤等烹調方式少接觸。
是“生鮮”不是“生吃”
關于吃海鮮的學問,蕪湖市疾控中心的慢病科專家強調的頭一條,就是最好不要生吃。雖然生魚片和醉蝦很流行,但其中有一定的健康風險。
1343357980JA0cW9Vg.jpg (147.76 KB, 下載次數: 2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4 09:43 上傳
具體來說,海鮮中的寄生蟲和細菌較多,且含有一種副溶血性弧菌。沒有煮透的話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導致腹瀉、腹痛和嘔吐等。海鮮一般要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菌,醉蝦蟹僅僅用高度的白酒浸泡,不能殺滅致病微生物。因此,生海鮮要徹底煮熟,死蝦蟹和貝類不要吃。
網上還有一則傳得很廣的說法——海鮮+維生素C=砒霜,稱海鮮中富集的五價砷化合物會與維C反應,產生劇毒的物質。但實際上,需要澄清的是,正規渠道出售的海鮮都會經過有關部門的檢測,砷含量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每公斤0.5毫克。按此推算,要達到中毒效果,需要吃150公斤海鮮和十幾斤水果,而這是不可能的。
2368414_135823039_2.jpg (276.07 KB, 下載次數: 26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4 09:42 上傳
姜醋好搭檔水果靠邊站
海鮮不要與水果同食。魚蝦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與含有較多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石榴、山楂等)同吃或者同時喝茶,容易刺激腸胃引起不適。市民要是實在想吃這些水果,至少應間隔2小時。相反,姜、醋等佐料是海鮮的好搭檔。姜性熱,與海鮮放在一起可中和寒性;而醋能殺菌,對海鮮中一些殘留有害細菌能起作用。
2011110210185863737.jpg (170.71 KB, 下載次數: 29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1-4 09:43 上傳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完全遵照上述的指南,一些人群還是少吃為宜。海鮮寒性,寒性體質和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盡量少吃;海鮮富含高蛋白,對蛋白質過敏的人不要貪食。此外,關節炎、高血脂、甲亢患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食用也要有節制。
|
|